校级重点学科——生物学

发布者:王利娥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275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0年获批。目前51人的学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在读博士21人;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实验室面积3600m2,试验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 打破学科界限, 组织科研团队, 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学科成员近五年完成国家、省部、厅局科研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376万元;在研课题4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项,国家转基金重大专项1项,科技支撑1项,总经费已达到1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数据库收录38篇,获得授权专利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奖项10项。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转基因研究与应用、生物质资源微生物转化与利用、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4个研究方向。

一、生物质资源微生物转化与利用方向

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与利用、畜禽粪便的好氧与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肥料、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环境微生物与修复技术,目的是之看里环境污染的同时,把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为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质基产品,上述相关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团队目前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EI收录论文1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编著专著、教材5部;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成果在黑龙江省地方及垦区得到了推广应用,对于我省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方向

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及基因工程和DNA重组技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理论和方法,以研制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统计基因组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跟踪国际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前沿,研究生物技术制药新技术、新方法,比如乳酸菌抗原递送系统研究,基因工程黏膜疫苗的设计和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研究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基因工程乳杆菌等、工程细胞规模化、高密度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及本体动物的免疫攻毒试验及其基因工程菌生物安全评价;研究黏膜免疫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黏膜免疫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资源。基础研究已经发表SCI论文10多篇。有10多个产品将进行工业化生产,这些产品的推广应用将为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带来几个亿的经济效益。

三、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方向

团队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已经形成了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作用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苦参碱、大豆异黄酮的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分离,植物细胞培养人参皂苷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方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工作勤奋、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已经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SCI检索论文21篇。省部级课题18项,厅级奖励2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

四、转基因研究与应用

转基因及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开展动植物转基因和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研究。十一五期间,在植物转基因研究方面主要完成了抗寒基因ICE1转基因烟草研究和转基因水稻研究,并获得了抗寒转基因烟草和水稻植株,目前正在继续开展耐寒基因作用机理和其他转基因作物研究;在动物转基因研究方面,正在开展转基因抗病羊新品种培育研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先天性免疫反应受体—Toll样受体4(TLR4)和Toll样受体2(TLR2)转基因羊制备研究,已经获得TLR4转基因羊群,目前正在对转基因羊开展抗病及生物安全检测。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开展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该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