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晏磊院长、王艳红副院长与东北农业大学姜巨全教授一行赴大同区人民政府,与大同区委书记诸葛祥龙、孙振全主任举行座谈。双方围绕盐碱地改良的关键技术路径与示范应用进行了专题研讨。此次座谈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地方实践结合,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诸葛祥龙系统介绍了大同区土壤盐碱化现状、耕作障碍与治理难点,重点指出作物渗水不畅、表层结皮、耕作效益不稳定等问题。这些一线实践总结为后续技术选型与场景落地提供了详实素材。诸葛祥龙表示,盐碱地治理要兼顾投入强度与当年见效,避免一次性成本过高;推广方式宜优先通过规模化经营主体与合作社开展集中示范,减少与分散农户逐户对接的摩擦成本。针对基层实践中的现实难题,孙振全组长指出,示范项目更需要用“低门槛进入、强效果呈现、清晰核算逻辑”来建立信任。晏磊指出,微生物改良是绿色、有效的技术路线,符合农业绿色发展方向与生态友好原则。在盐碱地治理中,应坚持以农艺—微生物—工程协同为牵引,强化“先监测评估、再处方施策、后工程实施、持久运维”的闭环思路。姜巨全教授围绕“嗜/耐盐微生物—作物协同提升盐碱地产能技术体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作系统讲解。他从菌剂的功能定位、与耐盐作物的协同增效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以“小试验证—中试集成—规模化示范”的路线,优先在问题突出的地块选择同品种同地块对照,突出直观、可量化、可复制的增产与成本收益对比。

围绕后续工作推进,双方明确了三个重点方向:一是以典型问题地块为对象,尽快开展“小面积、强对照、可复制”的先导示范;二是依托合作社与规模化经营主体,探索“技术服务+效果评估+收益核算”的协同模式;三是在相关项目支持下,促进生态监测、技术评估与工程化实施之间的协同联动。本次座谈为盐碱地治理明确了“以微生物改良为核心、以生态监测与工程化为两翼、以成本-效果-操作简便为落点”的技术路径。下一步,各方将在此框架下深化合作,为黑龙江盐碱地高质量治理与耕地产能提升贡献科教力量。
